2016年32.45%!2020年26.2%!
在中美關系緊張的當下,一個關鍵數據的下滑牽動了高層的神經。
這個數據就是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占比。
隨即,“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”出現在十四五規劃之中。與此同時,十三五規劃提到的“重點培育服務業”則悄然不見。
一增一減,制造強國的方向無比明確。
“國家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,競爭主體是企業。中國從經濟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的歷程,就是中國企業追趕超出全球產業巨頭的過程。”
這句話是TCL創始人、董事長李東生說的。
10年前,中國制造了全球一半的彩電,但中高等端液晶面板幾乎全部進口,進口量高居中國進口貨物第四位,前三分別是石油、鐵礦石、芯片。
當日歷翻到2020年,芯片、石油、鐵礦石繼續把持著中國進口前三,而液晶面板在國際貿易中則實現了順差。
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前40年和未來幾十年,“世界是屏的”極為傳神。
十年前,中國曾面臨的“缺芯少屏”的困境。現在,“少屏”已經突出重圍。
液晶面板向下關聯著電視、電腦和手機,向上關聯著高等端工藝、材料,居于產業鏈的中游,無論于產業變遷還是普通人的生活,意義都不同尋常
20年前,電視既是中國幸福家庭的標配,也可以說是中國“世界工廠”起步的地方。至于手機,如今已基本取代電視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,更是中國制造引導帶領未來生活的標志。
一個產業折射的是整個國家的篳路藍縷。四十年的堅持才有如今的進步。國家間競爭,哪里有隨隨便便的成功。
01昔日重現?
造電視大略屬于工業2.0,而造液晶面板夠得上工業3.0。為了這個進化,中國奮斗了40多年。
00后很難想象父輩對電視的迷戀,就像他們的父輩無法理解00后會為了一款新手機徹夜排隊。
電視,被稱為21世紀偉大的發明。
但直到1980年,中國電視普及率僅為1%左右。
1980年,美國電視劇《大西洋底來的人》在電視初播,1984年重播,其收視熱度都遠超如今新手機的一機難求。
中國改革開放,先要是啟迪民智,造電視就成為優先的工業項目之一。
1979年一年,初次一條引進的黑白電視生產線落戶四川、彩色電視生產線落戶上海、彩色顯像管生產線落戶咸陽……它們技術源頭都是日本。
電視、顯像管由此書寫了中國早的趕超故事。1985年超、美,1987年超日,中國用了8年時間便成為世界大的電視機生產國。
更重要的是,當時的中國掌握了電視95%的價值鏈。直到液晶技術商業化,中國上升勢頭因為技術代差才被阻遏。
這個歷史輪回不經意間揭示了全球產業分工變遷的一個秘密,也給了中國產業進化一次痛的領悟。
按照前工信部部長苗圩的描述,制造業占GDP比重跌破30%,中國便再無半步可退,目前全球制造業分成三個梯隊:
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。
二梯隊是高等級端制造領域,包括歐盟、日本。
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,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。
過去六十年,制造業的產業鏈基本是梯次傳承,在東亞尤為明顯,甚至形成了一個讓很多國家羨慕嫉妒恨的“環”——
美國→日本→ 韓國、中國臺灣→ 中國大陸
圈子里,大到一國,小至一個企業,技術壁壘把它們牢牢固定在價值鏈的不同層級上。掌握技術源頭的國家和企業擁有大的話語權。
這種體驗,中國人在2018年的貿易戰中感受深刻。技術封鎖,逼得出貨量一度占據世界No.1的華為手機業務大踏步后撤,和尖高等端芯片更是只能執手相看淚眼。
在芯片制造方面,美國也曾同樣教訓過日本,一手把韓國、臺灣扶植成行業巨擘。
中國要打破產業鏈、價值鏈的魔咒唯有靠自己,靠創新,如同十四五規劃說的那樣,向上游靠近。
在液晶顯示領域,韓國就是抓住了日本技術選擇困難,完成了對日本的反殺。
2003、2004年,是中國電視、顯示面板制造業的悲傷時刻。當韓國為了液晶連虧7年依然孤注一擲的時候,占據世界電視制造半壁江山的中國企業走錯了路。
中國8家彩色顯像管的前幾家企業,堅持的理念卻是“只要有彩電就需要彩管”。彩虹集團甚至花了6億引進日本的號稱下一代的顯像管生產線,結果引進后就過時,成為壓垮這家企業的后一根稻草。
反倒是之前一度貪戀等離子技術路線的京東方,吃一塹長一智,認準液晶,從此奠定了在中國液晶顯示的江湖地位。
之后的十多年,是液晶面板從韓國、臺灣,后到中國大陸的又一輪回。
2020年,隨著TCL收購蘇州三星,京東方和TCL成為行業排名2,力助中國再次超過韓國、臺灣,昔日重現。
02一口吃不出個胖子
落后的太久,熟悉的路徑依賴被打斷,國人對趕超的殷切可想而知。
芯片中國制造,本來很可能會是另一個版本的電視故事,只是在后一刻橫生枝節。
2018年因此成了中國人對技術、對制造業關注的一年。《科技日報》當年曾經列出中國35項卡脖子技術,60多項未能全部掌握的核心技術……
國人巴不得每天一覺醒來,都有好消息,抖音上到處都是意淫的“中國又獲突破……”的捷報。
但是,制造業是需要慢慢積累、不斷進步的,而且還要盡可能少走彎路。
現在的人都覺得造電視、造汽車很容易,殊不知中國曾經犯過好幾次戰略失誤。
• 初次是1973年,那是一個美國可出技術產品清單讓中國選的年代。
中國代表團訪問美國康寧公司,為引進彩色顯像管生產線做準備。為了展示自己的工藝水平,康寧公司向代表團贈送了彩色玻璃蝸牛,不料這被解讀為“諷刺中國的發展像蝸牛爬”,引進工作因此被取消。
一只蝸牛讓中國的一條彩管生產線被推遲了6年。實現投產已經是10年后。
• 第2次是入世后。
改革開放后,中國沉迷于技術引進,直到現在,有多少企業老板還是這樣的思維!
喪失了自主研發的動力,認為既然啥都可以買,買來的更快、更香,以至于喪失了獨立性和戰略判斷力。
結果入世時對汽車產業爭取到的十年保護,反而養育了一個不思進取的怪胎。
液晶崛起之初,汲取了歷史教訓的外企為了防止中國企業的競爭,一度拒絕與中國合資建廠。
結果中國積累了20年的產業優勢在一朝喪盡,在液晶流行的年代,中國電視近八成的利潤外流,中國企業只能賺個組裝費。
1997、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,讓中國企業終于覓得良機。
先有京東方借機拿下現代的液晶顯示部門,集中力量建設5代線,后有中電熊貓、TCL逆周期投資、高世代投產發展,一步跨到8.5代生產線,終于為中國行業崛起覓得了勝機。
中國企業憑借自己的成本優勢,不斷將韓日企業擠出中低端市場,憑借在中低端市場的步步為營、慢慢積累,不斷為高等級端市場的技術開發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。
所以,面板顯示領域的“中進韓退“,并非全部的自然轉移的結果,這同時是一個中國產業界自主突圍的故事,中國企業用技術和實力,讓轉移提前發生,這也保證了中國能夠享受更長時間的技術和產品紅利。
03破圈:潮頭之爭
2020年,中國液晶面板產量占據了世界的50%。
液晶面板完成了從美國完成理論研究,日本將其初步商業化,韓國超過,中韓兩強并立到后中國一枝獨秀的歷史循跡。
不過,中國企業不會再重復顯像管時代的錯誤,新技術的布局與爭奪早已悄悄展開。
李東生表示,“在下一代技術開發方面,我們正在努力趕超,這場競爭還在進行中。我們在局部超出和突破之后,還要延伸到整個行業。”
當中國企業不再滿足于生產電視、手機等終端產品,而是將中國制造提升到上游的面板,更上游的材料、裝備,競爭就會變得更加白熱化。
如果不是美國制裁華為,可能很多中國人都還沒認識到華為技術能力的強大,不知道芯片領域的板有多短。
事實上,現在只有重視研發的企業才有資格參與未來的大國高邊疆之爭。
04結語
大國科技競爭將在三個縱深維度展開:基礎研究、應用研發、尖高等端制造工藝。
基礎研究方面,我們和美國等諸多先發國家差距較大,但這個方面著急不得,沒有捷徑可走。
而在應用研發和高等級端制造方面,我們卻可以憑借中國人的勤奮、聰明以及體制優勢,一步一個腳印的縮小和先發國家的差距。
中國的未來,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企業,在一個行業一個行業,一項技術一項技術的不斷積累和突破。
剩下的唯有毅力與決心。
競爭已經開始,中國,再無后退可言。
發布日期:2021-03-15 17:16
發布日期:2021-03-15 18:05
發布日期:2021-03-15 18:05
發布日期:2019-05-09 14:23
發布日期:2019-05-08 13:19
發布日期:2019-05-07 10:33
發布日期:2019-05-06 14:08
發布日期:2019-05-06 13:29